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高温“烤”验,如何安然度过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23-07-02 10:34:17

X 关闭

连日来,全国多地遭遇高温“炙烤”,37℃以上的高温影响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21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其中,北京自1951年南郊观象台建站以来,首次出现连续三天超过40℃的高温天气。各类关于高温的话题更是频频登上热搜。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显示,最近8年是自1850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8个年份,2022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就比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1.15℃。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高辉表示,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未来高温天数将会越来越多。

高温提前“报到”,会成为常态吗?持续高温“炙烤”,不同人群该如何做好健康防护?


(资料图)

1.高温提早“报到”,身体做何反应

这个6月,我国多地气温飙升,部分地区气温达到或超过40℃,甚至创下历史极值。6月15日,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发布今年首个高温中暑气象预报,较常年平均首发日期提早13天。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张芳华解释:“从气象角度,造成此次高温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华北、黄淮等地受到较强盛的暖气团的控制,影响的时间也比较长;二是在高空高压的控制下,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太阳辐射增温;三是目前正值夏至节气前后,白昼很长,有利于太阳长时间辐射;四是空气湿度小,天气干燥,有利于气温升高。”

5月以来,随着北半球夏季来临,极端高温也席卷了东南亚各地。5月13日,老挝琅勃拉邦市出现了创纪录的43.5℃的高温;5月14日,泰国曼谷的气温达到了创纪录的41℃;新加坡的气温达到了37℃,追平了40年前创下的历史最高纪录……

频发的极端天气,与厄尔尼诺不无关系。正在发展的厄尔尼诺将对我国产生哪些影响?

6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明显上升,目前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未来3个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将维持厄尔尼诺状态,海温指数持续上升,将在今年秋季形成一次中等以上强度的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叠加中等以上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导致极端天气频次更多、范围更广、强度更强。国家气候中心分析历史数据发现,厄尔尼诺发展年夏季,我国华北南部、华中北部、华东中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气温易偏高,部分地区高温日数可达30天以上。

那么,今年会打破2016年的全球最暖纪录,成为史上最暖年吗?

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说,目前还要看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在发展过程中所能达到的强度,如果能够达到强厄尔尼诺事件等级,创造这种纪录的概率就会增加,如果是一次中等强度事件,就有可能在未来5年内打破2016年的全球最暖纪录。

而我们身体对气候变化是非常敏感的。“最主要和最直接影响是极端气温暴露引起的健康效应。比如,热浪会诱发呼吸、循环等系统疾病的发生。”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教授黄存瑞提醒,极端天气事件还可能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精神心理伤害。

2.不同人群,防护各有侧重

高温天气下,每个人都可能因高温而不适。针对不同人群,防护措施各有侧重。

国家疾控局发布的《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指出,高温热浪健康防护的重点人群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为敏感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第二类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如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与行为障碍、肾脏疾病及糖尿病等患者;第三类为户外作业人员。

中暑也分轻重缓急。“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中症中暑和重症中暑4个阶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迟骋介绍,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大汗、口渴、注意力不集中。此后体温升高、出现发热,但没有意识转变,进入了轻症中暑阶段。如不加干预,体温将持续升高,可达40℃至42℃的高热,并伴有四肢抽搐、意识障碍,则进入了中症中暑、重症中暑阶段。最严重的中暑是重症中暑,即热射病,通常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

除中暑外,不同人群在高温下还可能产生不同的问题。

天津市儿童医院急诊科组长王丽靖告诉记者,连日高温,到医院急诊科就诊的儿童有所增加。“胃肠道疾病也是高温天儿童易出现的疾病。夏天吃生的瓜果蔬菜较多,儿童喜欢饮用冰镇饮品,而且天热食物变质的可能性也在增高,容易出现腹泻等情况。”

人们素有“老人最忌是伏天”之说,这指的主要是高温天气对心脏和神经系统的影响。“当人体体温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如注意力减退,行为异常等现象。体温持续升高,可能会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甚至衰竭,最终导致多器官损害。”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龚晓杰提醒,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为了维持体温的稳定会大量出汗,引起血液浓缩,心跳加快,心脏负担加重、缺血缺氧;胃肠功能障碍,消化液分泌减少,吸收减少,可能出现呕吐、腹胀、腹泻,大量水和电解质丢失,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再者,高温也会直接损害心肌,从而造成心脏功能障碍。

需要注意的是,非高危人群在高温天气下也受到潜在影响。“高温环境下,人体代谢旺盛,能量消耗较大,而闷热又常使人睡眠不足,食欲缺乏,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病菌、病毒乘虚而入,易引起热伤风。”龚晓杰说,“一些年轻人从室外高温环境回到家后,习惯马上打开空调或用电扇直吹或吃些冰镇食品,一冷一热,极易引起身体不适。”

3.除了全副“捂”装,还有这些纳凉好招

高温下,全副“捂”装似乎成为标配。除了防晒衣、遮阳伞外,我们还能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自己?

“家长应注意,高温天不要单独将孩子留在车内。日常需要注意饮食、保持卫生,根据儿童胃肠道疾病情况及时就医。家中常通风,儿童餐具、玩具等物品常清洗消毒,并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员聚集、空气流通不畅的公共场所。”王丽靖说,高温天气下,还是应尽量避免儿童在阳光强烈的时段长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出门也要做好防晒并及时补充水分。在室内应避免空调温度设置过低,尤其是有儿童在的情况下,尽量将空调温度设置在26℃~28℃,每隔2~3小时开窗通风15分钟到20分钟。

家中老人应注意避免在午间高温时段外出,如果必须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尽量戴太阳镜、遮阳帽,穿透气、散热的棉、麻等面料衣服。“可以在出门前10分钟关闭空调,等身体适应了室外温度再出门,避免一冷一热使心脑血管反复收缩发生意外。”龚晓杰提醒,外出时带好防暑药物(风油精、清凉油等)以及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常备药。“日常及时补充水分,合理搭配膳食,还要注意充分休息,适当锻炼身体。一旦出现不适,要及时就诊。”

对于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龚晓杰建议主动、多次、适量饮水,若因疾病限制饮水量或者需要服用利尿剂,应及时询问医生合理的饮水量。他同时提醒,“不进行剧烈活动,使身体得到充分休息,若必须锻炼,尽可能安排在一天中较凉爽的时间;同时,要与家人和邻里保持联系,便于及时获取帮助与照顾。”

“户外工作人员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在中等强度作业活动中,应每15至20分钟喝1杯水(200至300ml),摄入含盐和矿物质的餐食和饮品;宜穿着反光衣服和放置冰袋的冷却背心等,及时更换被汗水浸湿的衣物;合理安排户外作业时间,定时休息。”龚晓杰说。

“使用电扇可以暂时缓解热感,但气温超过32℃时,电扇对减少中暑发生的效果甚微。用凉水洗脸、擦拭身体,或待在空调房内,都是很好的降温措施。”龚晓杰建议,尽量减少使用炉灶、烤箱,使用时间较长时,注意不定时离开厨房,在凉爽通风处休息。“高温天气室外活动,可将时间安排在早晨或者傍晚,并控制好外出活动的时长,尽量多在背阴处,避免太阳直晒。”

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张清说,如果感觉到胸闷、憋气、出大汗、乏力、头晕这些症状,意味着已经出现了先兆中暑的情况。“首先应该脱离高温高湿的环境,到通风和阴凉处休息。同时尽量减少衣物,喝一些冰凉的饮料,增加通风。”

龚晓杰特别提醒,当体温升高并且出现意识状态改变,或有脱水症状,如意识淡漠、血压降低、呕吐和腹泻等情况,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接受专业治疗,以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时代珠宝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