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关闭
编者按:日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以及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的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数十位专家学者汇聚我市康保县、尚义县,他们来干什么?他们要研究什么?
(相关资料图)
在“人猿相揖别”之后,远古先民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才实现了几千年来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溯源历史,远古先民怎样生活?他们种什么?吃什么?
中国现代考古学已走过了百年历程,谜底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揭晓,而他们——考古界的专家学者们正在不懈努力……
与会专家学者在相关遗址现场考察
“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样品采集现场研讨会暨考古学文化、社会与农业相关研究课题推进会”侧记
宏大的项目
日前,“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样品采集现场研讨会暨考古学文化、社会与农业相关研究课题推进会”在我市举办,与会专家学者深入尚义县、康保县,实地考察兴隆遗址、四台遗址,并围绕北方旱作农业研究展开讨论。这次研讨会也拉开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一期)项目的帷幕。
据了解,该项目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重点专项之一,由科技部资助、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作为牵头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九家高校与科研院所作为合作单位共同承担。
该项目聚焦距今10000-5000年前后西辽河地区、冀北山地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中,康保县兴隆遗址和尚义县四台遗址被列为代表性遗址。这两个遗址集中呈现了冀北地区距今一万多年至五六千年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两个遗址的考古队在房屋、灰坑中发现了黍、粟、猪、狗等农业遗存,并开展了多学科综合分析,为研究北方地区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材料,为构建有关农业起源的中国理论提供了重要素材。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是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的基础。现在,考古界的目光汇聚在张家口,聚焦在坝上县区。这里,一定还有更多的惊喜在等着迎接世界的目光!
会议学术报告现场
专业的研究
为了进一步深化认识、总结经验,经过商议,项目组在张家口召开会议,总结项目研究进展和研究经验,讨论如何更深入地推进规范化发掘、精细化采样、科学化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年代学、稳定同位素分析、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环境考古等科技考古方法,研究阐释农业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对社会发展与文化演进的支撑作用。
会议安排了多场学术研讨会。项目组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树芝研究员对“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形成和发展研究”项目进展进行介绍,内容包括目前的规范化田野发掘、精细化野外采样、科学分析检测、技术路线等,系统梳理了项目进展情况。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研究馆员庄丽娜和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尚义四台遗址项目领队赵战护分别就康保兴隆遗址与尚义四台遗址的发掘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结合蒙古高原、华北地区和东北亚的考古发现,对兴隆遗址、四台遗址、四麻沟遗址、邓槽沟梁遗址、裕民遗址的陶器分期断代进行了详细的梳理。
规范化的田野发掘为后续多学科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在随后的报告中,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就“样品采集、实验规范以及数据分析”、“兴隆遗址有关植物考古与动物考古最新的发现与认识”、“尚义四台等早期农业起源及相关遗址的动物考古、植物考古、木材分析、环境考古” 等议题进行发言。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专家与项目组成员就兴隆遗址、四台遗址等发现的距今8000年前后炭化粟、黍等植物遗存展开热烈讨论。中国被普遍认为是全球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尤其在中国北方地区,粟、黍旱作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成为了研究的焦点。近年来,考古发现与研究的不懈努力揭示了中国北方地区距今约10000-5000年前的历史图景。
大约在距今10000年前后,西辽河、冀北山地、黄河中下游地区先民在持续强化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同时,开启了黍与黍的栽培以及狗与猪的驯养。其中,项目组新近发现兴隆遗址出土了距今7600年左右的黍,与兴隆洼遗址第一地点同时并列最早的直接测年的炭化黍。一些遗址距今9000年前后的堆积中,还发现了炭化黍粟等植物遗存,为旱作农业起源和发展提供新证据。来自四台遗址可食用核果类木材考古的确认,以及小高遗址大量大豆属炭化种子的发现,都为我们认识旱作农业起源阶段其他植物资源的多样化利用提供了新的线索。
对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的发展过程研究显示,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驯化动植物逐步代替野生资源成为人们最重要的植物来源,农业种植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也在不断调整,这与新石器时代人口和聚落规模的增长,文化的繁荣发展相契合。
不懈的探索
田野考古的扎实推进为深入研究旱作农业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也为我们揭示了更为精彩的历史画卷。在植物考古领域,来自植硅体、淀粉粒以及大植物遗存等各类材料的信息更为清晰地勾勒出了北方旱作农业的生业模式与生业结构。同时,在环境考古方面,多样的环境指标再现了古代环境的面貌,为后续深入探讨人地关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年代学方面的突破更是丰富了研究的时代框架,特别是近年来对重点遗址的大植物遗存进行直接测年,为我们揭示了更为精准的时间轴。
多学科的视角以及技术手段与实验分析方面的不断突破,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于北方旱作农业起源、演变和发展过程的认知,同时也为相关领域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为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索这段悠久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然而,如何通过现有材料进一步丰富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形成与发展的细节与线索?如何在开展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将田野考古与科技考古进一步深度融合?如何以本次课题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讲好中国故事?这些宏大的议题都将在未来研究工作的点滴中逐步酝酿汇成答案。
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不仅是目前亟待攻关的基础科学问题,也是考古学走向多学科深入融合发展的试验田。未来,课题组成员将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就深化考古学与科技考古的融合、加深多学科联合攻关、提炼创新性成果等方面多花力气、多下功夫,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引向深入,在文明交流互鉴的舞台上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记者 王宸胤)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时代珠宝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